感冒發燒流鼻水!趕緊去醫院找醫師開藥。有沒有發現,這種觀念已經漸漸地減弱。新觀念是只要感冒不過於嚴重影響生活,基本上可以讓它自然痊癒。為什麼會如此?因為醫學研究發現人體自帶自癒系統,有許許多多的病症其實會由人體自行解決,也就是所謂的自癒力。
或許你沒有發現,自癒力其實持續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,只是它很低調默默運作著。
自癒力是什麼
可以這麼理解,自癒力就是住在每個人體內的醫生,他無時無刻都在檢查身體內外的狀態,可以迅速監測到各種異常訊號,當接收到異常則立即啟動身體機能,調動各種素材來調製藥品進行治療與修復。這些自癒能力包含了大家熟知的免疫力、癒合力、分泌調節力等等。
自癒力的作用
常見的感冒、發燒、小外傷、拉肚子、骨折、曬傷、扭傷、疲勞、輕三高–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口腔潰瘍等,90%以上的身體毛病都可以透過人體內的自癒力復原,不需要特別吃藥,俗話說:「是藥三分毒」,能不吃則避免之。
舉個例子吧:當我們吃進了醣類食物,它會轉變為葡萄糖,血液中的糖濃度就會升高,這時體內醫生會製造出胰島素把葡萄糖帶進細胞轉變成熱量,讓身體避免泡在糖中,造成尿多、口渴、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。
當然,若是身體狀況低落到無法自行製造足夠的胰島素,長期處在高血糖中,嚴重者就會變成糖尿病,這時候就得特別看醫生了。
所以說預防重於治療,事前補充營養降低未來可能發生的疾患,不要等到造成傷害才登門求醫得不償失,這是現代著重的預防醫學概念。
自癒力的來源
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一位好的醫生手上也需要各試各樣的素材,才能調配出因應各種疑難雜症的藥方。所以健康常識常提倡要均衡飲食,攝取各種營養成份以維持身體健康。
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會出現這麼多種的保健食品。
因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很難做到全面性的營養補充,甚至生活習慣、工作環境等因素會造成人體特別缺乏某些特定營養,市面上才會出現魚油、葉黃素、維生素、鈣、B群等產品,例如:眼睛乾澀你可能會吃魚油、葉黃素;皮膚暗沉你可能會吃維生素C;骨質疏鬆你可能會吃鈣等等。
然而這些產品大多是針對單一性功能,若要更全面性的營養保健則非蛋白質莫屬。
蛋白質與自癒力
蛋白質是建造新組織的重要來源,所以對生長發育期非常的重要(如:嬰兒期、兒童期、青春期及懷孕期等)。對已建立的組織,蛋白質具有修補的功能,維持身體中的酸鹼平衡及水的平衡、幫助營養素的運輸或構成酵素、激素和抗體等,可調節生理機能、也維持人體免疫力。
當蛋白質攝取不足時,會造成生長發育遲緩、體重不足、容易疲倦、抵抗力減弱。懷孕期之婦女蛋白質攝取不足則容易貧血、流產、生出的嬰兒體重不足,嚴重的會造成水腫、脂肪肝、皮膚炎等。反之,當補充足夠的好蛋白質,身體自然會逐漸自癒。
所以飲食文化傳承上,人們在抵抗力低落時會喝魚湯、雞湯;生長發育期間多吃各種肉類;精神疲倦會喝雞精,由此可知,蛋白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蛋白質來源可分動物性與植物性,雖說都是22個氨基酸組成,然而由於其組成序列與成分不同,所以植物性的蛋白質永遠也無法成為如皮膚、如肌肉的組成。
從蛋白質的品質來看,當食物中的蛋白質品質好、量足夠時,稱之為高生物價蛋白質;一般而言,動物性食品多為高生物價蛋白質,相較之下,植物性食品就比較低。
資料來源引用自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」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544&pid=721
補充優質蛋白質的選擇
高生物價蛋白質來源於動物性食品,其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種類是膠原蛋白。研究指出,人體內有20%是蛋白質所組成,而其中的30%是膠原蛋白,亦即一名50kg的人體內的膠原蛋白就佔了6kg,在皮膚、骨骼、關節、內臟、血管等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但這些食品通常是大分子難以被人體消化、吸收,造成營養利用率低非常可惜。對有消化性問題的人或年長者來說,分子量小才能有效被吸收。